文:貞伶/ 桃園分會副主任
至基金會已有半年的時間,從服務藥物濫用的青少年間,看見與自己過往服務的孩子大不同。發現與這群青少年工作間的談話總是少不了試探,這群青少年在我與他們接觸的前幾次,都可明顯感受到他們的對關心者的防備,對話間充滿許多真真假假的語句,我明知少年說了謊,仍認真與他討論了許久,幾次的對話間,少年也逐漸卸下心防,認真的問了我,少年說:「老師,你怎麼不像其他人都會戳破我的謊話?」,而我回應少年:「人的一生樣貌是由你決定的,我尊重你,也相信你知道如何選擇會是對自己最合適的」,少年停頓下來,開始與我談起少年從小在家庭至現在的生活狀態。
每次與家長及少年工作時,自己都能清楚感受到對方在談論每個階段的關係所影響的行為表現,家長們忙於生活,認為自己只要滿足孩子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的慾望就好,但這群青少年在青少年階段的迷惘及探索間,大人不懂得少年們在迷惘什麼?少年們也不懂得大人在嘮叨些什麼?少年們不斷向外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歸屬感,而歸屬感來自網路上陌生人對我自己的認同及信任,這份歸屬卻是少年們在家庭中,難以取得的。
而在接受服務的家庭中,不論是少年或家長們都能感受著對方的習慣壓抑及表達情緒,時時刻刻都是戰戰兢兢的生活著,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必須如此應對著彼此,時間久了,彼此在家庭中的談話次數少了,同住一個家卻分別在任何角落中做著自己認為對彼此都好的事物及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這樣子的過程,是否覺察到了什麼?曾經有位媽媽對我說:「社工你看他就是這樣,我希望他能好好長大,我很關心他,他怎麼還是不能感受到,你看他每次都掉頭走人」,我拍拍媽媽肩膀回應著:「媽媽其實你的付出,他已感受到了,只是妳想對他說的話,多了責備他的話,我相信他也感受到妳的難過及失望,我也相信是他帶著這難過情緒掉頭去整理他的情緒…」,這樣的家庭間的拉力,也不斷在每個角落中上演著。
自己在這過程真的感受到家庭中的柴米油鹽,包裹著親子關係的密碼,而彼此關係的姿態,驗證著彼此間的距離,再驗證了,彼此間感受的感受,自己感受的彼此的無助及那難以跨越的疆界,工作的過程陪著少年及家長一起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看見父母們面對孩子的行為而難過著,但始終不放棄,站在這裡陪伴著,代替孩子向您們說聲「謝謝您的不放棄,您們是孩子最熟悉他們的朋友,他們依舊需要您的等候來陪伴他們、引領他們。
回望自己的生活經驗裡,不知大家的回想起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