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資實習生
社會工作所轄領域廣闊,因此,專業訓練也不能單就於教科書中的文字,仍然需要利用實習來做更深入的學習,才能夠在未來為個案提供最貼近其需求的服務方案與資源連結。而我,為了觀護人的夢想而選擇了進入利伯他茲進行實習,期待能夠透過實習更深入地了解更多被貼上標籤的族群。
透過探索機構中大大小小的社會企業以及服務接受者的需求後,進行了嘖嘖募資方案的發想。先是透過過去的學員資料以及課堂心得了解學員們復原過程的狀況,接著再透過機構內的統計資料、文獻資料、政府資料等進行制度與知識的補充,盡可能地使自己更深的了解該群體目前所需要面對的窘境以及參考過去曾經使用過的方案。另外,也透過與修繕隊的案家談話進一步地了解案家面的需求,再搭配與修繕隊一起出隊修繕踏查學員與服務案家雙方的共同需求,希望能夠利用該方案達到雙贏的社會效果。社資組的工作,不像是個案組需要直接地與個案接觸、互動,相反地,我們需要用盡各種方法去了解與發現機構中的服務接受者需求,並針對他們的需求進行對內、對外的教育宣導、充權等間接性服務。社資組很多的行為結果需要仰賴評估來做確認與修正,無論是在發掘需求的過程中,還是最後的評估過程,我們都需要耗費心力與專業技能去發現與認知群體的需要,進而去翻閱相關的資料、了解整體資源如何提供。從這樣的歷程也反映出並非一定要直接性的服務歷程才能夠去了解一個群體:事實上,方案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但一定要在發現與認知需要的環節中,有一顆開放的心去同理與承認該群體的需要,並且逐步對症下藥。
家庭社會工作的老師說過,只有當服務提供者能夠成為一個相當澄清的湖面,才有辦法好好地去映襯出對方的優勢。雖然我們的工作與服務接受者沒有直接的接觸,不過,因方案製作的緣故,多多少少與服務接受者們有些接觸與交流。一同共事下來,我覺得我在態度上有些改變。原先,因為不了解而產生顧忌,所以在互動的過程中,還是有些戒慎恐懼。不過,隨著互動的次數變得頻繁,我也開始在互動中看見屬於他們的優勢。服務接受者在戒治的過程中,需要經歷身與心的變化歷程,其中的難與痛苦我無從得知,但我看到的是,他們都正在努力嘗試要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再一次的面對嶄新的生命階段。有些人嘗試著進入修繕隊學習,有些人嘗試著加入社會工作的培訓班,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至少他們都正在嘗試面對自己。或許,很多人認為接觸用藥是個人的「選擇」,不存在受害者。但,我想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本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真正的答案只有個體心裡清楚,無論心中的答案如何,我很高興能夠在實習的場域中認識他們、與他們一同工作,也很敬佩他們願意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再努力一次、再成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