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腳踏食地好生活:木柵】與魔鬼拔河,讓開山刀變菜刀—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

Image

文/顧景怡(木柵站社員) 圖/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提供

這恐怕是腳踏食地鳴槍起跑以來,最黑暗卻也因此格外明亮的社區光點故事了,就像一張光線反差很大的照片,讓人一看便印象深刻。
一開始猶如滾雪球的畫面,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

為了準備升學考試的學生、為了降低食慾以達減重目的的媽媽、為了解救妻子的白領上班族,只因隨口喝下一杯同學提供的即溶包泡的咖啡、服下朋友介紹的減重或提神藥品,為了取得他人信任而吸了一小口來路不明的藥品,毫無防備就染上毒癮,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癮頭,再乖的孩子、再中規中矩的上班族,也可能為了買毒品鋌而走險,無所不用其極地奪取金錢,以換取更多的毒品。直到那雪球遭遇撞擊,霎那間瓦解、粉碎。

吸毒毀一切

現址在台北市木柵路二段的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扮演的角色就是阻止雪球持續擴大,趕在它分崩離析之前,盡全力解救被包裹在雪球深處裡的生命。
「利伯他茲」是來自拉丁字「Libertas」,「自由、釋放」之意,把人從被奴隸的狀態中救拔出來。基金會的網站記載,這是一位隱修院的修女保拉姆姆在祈禱中為基金會所選的名字,「一方面鼓勵並提醒我們在從事助人的工作上,不只是讓對方在身體上得到適當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心靈上能體會到重獲自由的喜樂與平安」。

利伯他茲創辦人周涵君女士本身也是從服務藥癮更生人的過程中被「釋放」。她在去(2017)年底接受TVBS電台﹤一步一腳印>節目專訪時,回顧了曾經自認是悲劇的女主角,襁褓時生父母離散,而養父又在她年少時慘遭冤獄,過世時甚至無法闔眼。困頓的生活讓她曾以賣血來賺取講義、參考書費。但生命中的恩人讓她建立信仰、治癒傷痛,抱著償還恩情,對像父親一樣在鐵窗內感到絕望的人,特別有份使命感。基金會雖於2009年獲得天主教主顧修女會的協助才得以正式成立,但她打從1996年起便以天主教志工的身分進入監獄,運用來自美國,為期三天兩夜的「選擇周末成長營」(Choice Weekend),陪伴受刑人整理生命。這是種存在主義意義治療,最初是一位莫盧神父,眼見美國在嬉皮文化充斥的60~70年代,青年人被孤獨與失落包圍而感到迷惘,於是設計團隊活動,讓這些徬徨的年輕人能重新找到方向。

選擇成長營來台灣引進監獄後,也收到很大的成效,執行長周涵君今年初接受台北廣播電台主持人林邦文訪問時說,受刑人常常在活動過程中痛哭流涕,後悔生命的變調,也述說碰毒後人生毀了、家庭也毀了。這些交心的經歷,讓她更加肯定服務「藥癮更生人」的方向,他們正是她和基金會同仁暱稱的「同學」。

只是過去光是帶領同學參加課程還不夠,真正的困難在於他們離開監所那道高牆後,怎麼面對自己的人生還有真實的社會,她於是放棄原本在銀行的金飯碗,逐步成立了以輔導藥癮更生人為主的基金會,再慢慢拓展成目前社區、家庭服務的相關工作。

法務部的統計數字顯示,監獄裡受刑人犯毒品罪的佔了近五成,但因其他罪名而入監的受刑人曾沾毒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在監獄受刑人中有碰過毒品的,很可能真正佔比是七至八成。而且,一旦染毒,藥癮者五年內再犯罪而入監的比率超過七成。許多研究也指出,藥癮者從下定決心戒毒到真正成功,平均要跌倒五、六次。

利伯他茲基金會像是與魔鬼搶靈魂。搶在藥頭接風前把剛出監卻無家可歸的同學接走、搶在警察發現前,先找到因為種種原因忍不住又吸毒的同學,搶在同學自我放棄前給他們希望,甚至搶在同學進鬼門關前救他們一命。

負傷的醫治者

毒品有多誘人,只有被這無底深淵捲入過的人才能徹底體會。利伯他茲副執行長鍾瑞祥說,吸毒是得到快樂的捷徑,那種猶如升到天堂般的經驗常不斷呼喚著藥癮者,不論心情好、心情不好都需要吸毒助興或解脫,這是沒碰過毒品的人很難理解的處境。

利伯他茲現有員工約96人,當中有約10人是從過去被輔導的「同學」,蛻變成現在同學的「導師」,也就是基金會稱呼的「種子老師」。他們不只憑一股現身說法的熱情,還憑紮實的專業,在擺脫藥癮的糾纏後,他們紛紛繼續進修成為社工領域的翹楚。

例如社工陳鳴敏,甫於2017年底獲得衛福部頒給保護服務工作者的﹤紫絲帶獎>,她也是利伯選擇家園的副主任,過往曾是媒體形容的「女魔頭」,吸毒、販毒、販槍、做偽卡樣樣來,正如她本人在紫絲帶講壇上說的,舉凡「可以賺錢的不法勾當」她都做,而且和先生雙雙都有毒癮,她曾是婚姻裡的受暴者也是孩子的施暴者。

其實她出身「正常」家庭,父親還是警察,會進入毒品世界,起因是想自己賺錢買一部摩托車,於是到電玩店打工,繼而接觸了毒品,從此風雲變色。進出監獄三次後,她痛改前非,不只重拾書本考上社工,還一路讀到台北大學犯罪心理研究所。利伯他茲基金會稱像她這樣的「種子老師」為「負傷的醫治者」,過去雖然荒誕,卻把自己人生難以抹滅的烙印,轉化為助人的力量。他們絕對是防毒最有力也站在最前線的尖兵。

副執行長鐘瑞祥說,種子老師在監獄裡為受刑人上課時特別具感染力,他們有時會跟台下受刑人分享,自己過去也曾坐在同間教室聽講,後來又是怎麼從教室後方的位置走到講台上和大家分享。他們真心付出且隨時待命,為的就是要及時解決同學們的各種狀況與需求。

藥癮者復發時的不穩定,令一般人甚至社工服務人員也害怕接近,有些單位發現輔導對象是藥癮個案時,有時也會轉介給經驗豐富的利伯他茲。基金會就業輔導組組長余世禮也是種子老師,他身兼多職,常常要主動開發願意雇用同學的企業機構,除了幫同學媒合工作外,還要隨時關懷並追蹤同學的工作狀況,或者有無復發吸毒等等。

「多次跌倒,常是同學在復原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況」鐘瑞祥說,若能主動求救就有成功戒除的機會,基金會就是同學求援的對象。利伯他茲還有個對外的倡議—設置中介教育安置機構,讓更生人在出監前,有個地方暫時停留預做復歸社會的準備。

從開山刀到菜刀

基金會從自己先做起,目前不只為更生人媒合工作,更從2015年起開始成立社會企業,讓藥癮更生人與司法少年能在這些社會企業裡,先習得一技之長,甚至考取證照,以利日後順利復歸社會與職場。先是七品聚餐廳,接著是心聚點咖啡小棧(為司法少年和高關懷青少年而設)與九個菓子工作坊。

在這裡工作的成人、青少年背後都有不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拿在七品聚餐廳廚房工作的同學來說,有的過去逞兇鬥狠,動槍動刀,有的打從十五歲起,便無家可歸只能到處流浪睡公園。但來到七品聚,專心一意拿菜刀、拿鍋鏟,致力學習廚藝,哪怕毒癮可能再次糾纏,他們為自己重新找一條生路的決心,絕對被接納、被肯定。

「在近20年藥癮更生人的陪伴與處遇過程中,我們深切了解要讓藥癮更生弱勢族群成功復歸家庭與社會,擁有一份適才適性的工作,以獲取穩定的收入,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哩路。」這是利伯他茲網頁上關於社企創立緣起當中的一段話。

鐘瑞祥說,能夠成功戒毒的關鍵在於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穩定的工作與自我價值的覺察。吸毒只是冰山一角,透露的是潛藏在冰山底下所有待解決的,家庭、工作、人際關係、自我價值等等的問題。

利伯他茲雖然經費常是捉襟見肘,鐘瑞祥的好友甚至私下向他表示,因為更生人的社會觀感不佳,所以不想捐錢給藥癮更生人。但他和基金會同仁都一致認為,即使花一百萬救回一個人仍是值得德,因為保住一個個案,等於保住一個家庭,也避免毒品危害更多人,他們始終抱持「一個都不放棄。」

鍾瑞祥原本是外商公司的經理人,退休後便決定人生下半場以助人為主,他說,在一般企業裡的主角是商品、是生意,人只是配屬的小螺絲釘,但在利伯他茲基金會裡,「人」才是最重要且最有價值的核心,助人的過程充滿關愛與溫度。

而這種關愛與溫度足以支撐藥癮更生人面對復歸的艱辛與艱險。利伯他茲就業輔導組組長余世禮和四位組員從105年5月起不到兩年的期間,創下驚人的紀錄:協助超過九百位藥癮更生人謀職,當中還包括司法少年、身心障礙者與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成功媒合就業的有250位,穩定工作超過三個月者近百位,等於穩定就業率超過40%。

關鍵就在於,利伯他茲的就輔組不像一般的就服處,只是冷冷的遞一張申請表和職缺訊息,謀職或就業失敗,也只是再回頭去拿申請表。他們還會陪同找住處、面試,到職後還有後續的訪視,個案工作遇到挫折或生活遭逢困難也隨時會打電話給余世禮或者其他同事求救或請教,而他們也會不辭辛勞前去探望。他們看到的是每個「人」,而不只是「業務」。

其實余世禮出監才四年多,染毒前他原本就是工作能力極好的白領上班族,只為了幫助前妻戒毒,竟也走上一條峰迴路轉的人生路。在他染毒的22年期間,有17年都在監獄裡度過,他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跌宕的人生故事,末了提到最恨與最感謝都是毒品時,他忍不住哽咽,停頓了數秒,才能再繼續接受訪談。

利伯他茲基金會在執行長周涵君曾為了基金會的周轉經費,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二貸,在她「先做事再找錢」的魄力之下,常為了籌措經費而傷神,但近年來服務業務卻能不斷的擴展,也越來越受到媒體的矚目,今年三月時連日本NHK也來訪。

我們每天上下班、和家人吃晚餐、送孩子上下學,日子似乎平淡無奇,但對藥癮更生人而言,這些都像天上掉下來的幸福。唯有他們的重重枷鎖被解開,才有機會看見最重要的寶藏,再怎麼難行,奮力也要掙來!

歡迎大家支持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 基金會捐款網站如下:http://www.libertas.org.tw/index.php/donation

出處:https://cooptw.wordpress.com/2018/05/18/

社會企業聯絡電話:(02)2936-2989

七品聚餐廳粉絲團

利伯他茲臺北諮商所

Rebirth cafe 心聚點

九個菓子粉絲團

© 2021 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